假日的平溪線火車班班客滿,彷如台北或東京的通勤電車;然而遊客的目標只有平溪線四大天王──侯硐、平溪、十分、菁桐,所以當我們下車時,周圍的人都以狐疑的眼神望著我們,心裡大概在想:這種小站有什麼好玩的?──沒錯,就是因為『小站』,所以好玩!
宜蘭線與平溪支線於三貂嶺站交會,其實三貂嶺站是平溪支線真正的起點。這塊站牌標示的即為宜蘭線。
之所以把『小站』兩字加上雙引號,是為了向林見坪導演致敬。很多人可能聽過,台灣導演林見坪的30分鐘短片『小站』,內容是說母親與發展遲緩的兒子常搭火車到小站,看過站不停的快車,雙關意喻「人生像小站,常忽略他們的存在。」擊敗威尼斯影展其他20部短片,被評審以「題材感人、單純而富詩意」選為首獎(2006年)。
不過這支得獎的影片,似乎沒有為三貂嶺站帶來更多遊客。不意外,畢竟三貂嶺站可是鐵道迷所稱的 "秘境車站" 之一呢!
話說從頭,先來研究一下站名是什麼意思吧!三貂嶺…三隻貂出沒的山?形狀像三貂的山?好吧不耍冷了,其實這個地名,源自1626年,當年西班牙人航行到台灣東北角,發現這塊美麗的土地,取名為聖地牙哥(Santiago),並大舉築城以作為侵台據點,後來漢人將其音譯成「三貂角」;雖然今天三貂嶺與三貂角有幾十公里之遠,但昔年都在西班牙人管轄地區內,故雙溪與貢寮一帶,過去泛稱三貂地區。瞭了吧!
三貂嶺站位於山谷夾縫之中,一邊是山壁,車站正門下方即是基隆河。腹地太小,車站正面到底有沒有站名牌也看不到(也不需要,應該沒有人會站在屋簷下用力仰頭望;更沒有人會站在基隆河裡遙望車站XD)。請看這張照片,這就是車站大門,根本沒辦法將整個站房納入鏡頭裡(請用菲利普站的位置來想像站前的情況)。
承上,站在第二月台才可以看到站房全貌,車站的剪票口一側反而更像大門…。
那 "秘境車站" 又是什麼意思呢?以下列出Wikipedia上所指出的秘境車站條件,並看看三貂嶺站是否符合條件:
1.無人站(即沒有站務員的招呼站)→目前為三等站。照理說,連雙十國慶假期都幾乎沒人下車的站,應該早就降為招呼站了吧!不知是否因為地形特殊,基於安全上的考量,還是需要站務員來管理?
三貂嶺站沒有天橋,卻三不五時有宜蘭線的快車呼嘯而過;第二月台狹窄到安全線內只能站一個人。所以站務員對遊客的安全把關,必須做到滴水不漏。
2.使用乘客可近達0位→列車班班爆滿的假日,都幾乎沒人下車了,相信平日經常會有完全無乘客的情形吧。
站房內部之一:售票處及放了一堆『寶島少年』的書櫃。
站房內部之二:侯車室。當天除了我們,另有三組和我們不同列車下車的遊客。八個人同時進車站時,就把車站擠爆了。
3.周圍居住或行經人口少→出了車站沒有聯外道路,杳無人蹤,要沿著鐵路走到三貂嶺隧道前才會看到幾戶住家。
車站建在基隆河上,一出站只剩一點點空間,因此遊客必須由兩側的小小小…路出站。左轉有洗手間,右轉通往聚落。
沿著鐵路走,接著有一個地下道可穿越鐡路…
原則上當地人都直接穿越鐵路,所以地下道形同虛設。
狹窄的便道一直走到三貂嶺隧道前才會看到幾戶住家。當地人天天在宜蘭線鐵軌上走來走去,想必都很熟悉火車經過的時間了吧。
看起來好危險…。
4.停靠列車少→其實還好,雖然宜蘭線快車過站不停,但平溪線區間車就一定是每站皆停,而且班次還滿密集的(比屏東線的車站還方便得多)。
以觀光為主的平溪線區間車,大約每隔30~50分鐘即有一班車(下車逛逛剛剛好)。
5.自行不易到達→全台唯一無法汽機車進入的火車站,須由基隆河對岸的公路步行前往。八、九年前我和菲利普踏查平溪線時,也是因為由板橋前往的106縣道,無法到達三貂嶺而作罷。或許,這就是它能入選 "秘境車站" 最主要的原因吧!
一邊是山壁,一邊是基隆河,沒有公路可直達的三貂嶺車站,的確是不折不扣的秘境車站!
拉拉雜雜介紹了許多,拙劣的描述與照片也未必能勾起朋友想去車站一探的欲望吧!這個宜蘭線上最具特色的小站,光看介紹與照片實在不容易傳達它的特別,因為車站的腹地實在太小、太難拍照了!也正因如此,親臨現場,感受山谷夾縫的壓迫感、想像並觀察此地居民的生活,才會覺得特別好玩,強烈建議網友安排平溪線之旅時,務必算三貂嶺一份!
幸福100戳章:夾縫中的秘境車站。
踏查日期:2011年10月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