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迴線上一個很有名的小站──武塔火車站。它因為「莎韻之鐘」而著名,即使這個小景點只要花一分鐘就看完、即使認真追究這背後的故事並不是真的那麼可歌可泣,但這故事背後的故事反而為故事本身帶來更多話題,更別說那首被大量翻唱、傳唱歷久不衰的同名歌曲「サヨンの鐘」(月光小夜曲/莎詠),在在為武塔及莎韻之鐘增添著吸引力。

 

武塔火車站

  剛才參觀完北迴線另一個知名小站漢本之後,再來到武塔,開車便花了25分鐘(漢本到武塔間為北迴線中的最遠站距)。

  這是我們第二次造訪武塔,由於六年前沒有記錄下來,事隔多年,總得再看看有沒有什麼變化,才好意思生一篇遊記來,所以我們又來了。結果還真有點變化,車站附近正在大興土木,並加了阻隔視線的鐵皮,所以我只好再爬一次這又高又累人的天橋,才能看到車站全貌。

 

  武塔站設於1980年,站名源自泰雅族語「Buta」。設站當時是有站房的,但在北迴鐵路雙線電氣化之後拆除了,站等也從三等一路降為招呼站,所以目前車站主要就是由兩座岸式月台及一座天橋構成。

 

  除了外側被鐵皮檔住之外,月台和綠色天橋倒沒什麼改變。

 

  至於這小小站附近到底在施什麼工呢?原來就是那鼎鼎大名的「蘇花改」呀!下面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武塔這一段的高架道路已經蓋起來了。不知蘇花改完成後,對這邊會不會有什麼影響?

 

  前次造訪,並未到武塔村裡逛逛,這次決定開車進去繞一圈。首先會經過車站斜對面的「武塔國小」,學校環境很不錯,不過因為是上課日,不方便參觀校園。

 

  續往村裡走,穿過鐵路下方即是村口。繞了一圈從另一條路接回省道,忘了找一下部落最重要的教會(通常很漂亮!),倒是拍到了兩座雕像。

 

  接回省道時剛好經過「莎韻紀念公園」,由於事隔多年,總得再看看有沒有什麼變化,才好意思生一篇遊記來(咦,這句話剛才是不是講過了),所以我又下車拍照了,詳情請參見下一段。

 

莎韻之鐘

  莎韻紀念公園就在省道旁,但因為鐘塔位置較遠,其實開車經過滿容易錯過的。六年前,公園有打草,鐘塔倒還滿明顯的,今年再訪,感覺雜草叢生,令人望之怯步。

 

  話說莎韻到底何許人也?網路上資料是一拖拉庫,但如果請網友自己去估狗的話,遊記乾脆也不要寫了,因為這就是我的武塔站遊記重點呀!

  簡單說一下這故事,維基百科莎韻之鐘開宗明義(結果還不是靠估狗…):

該故事發生於1938年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州蘇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(已遷村,1960年轉移至今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),一名泰雅族少女沙韻·哈勇(サヨン,sayon)因替日籍教師田北正記搬運行李,不幸失足溺水。而台灣總督為了褒揚其義行,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,該鐘即稱莎韻之鐘

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,經刻意報導後,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(後略)

 

  所以說有些事很神奇,天時地利人和,就會發展出不同的結果。如果當年僅是贈鐘並表揚,應該也不會紅到今天,但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、政治因素,日本政府剛好利用機會將此事件包裝為 "愛國行為",之後不管官方、民間,都熱烈炒作(關心)這件事,從追悼會到立碑、畫像、話劇、詩歌、電影,一路延燒,尤其是由渡邊濱子演唱的「サヨンの鐘」(點此)更成為經典。有歌曲傳唱,自然更容易深植人心了。

  當時拍的電影由李香蘭飾演莎韻,YouTube也可以找到電影6分鐘護一生精華(點此)

  最後還有一段相關影音我一定要分享!我在漢本站遊記中不斷提起的電影『練習曲』裡,對莎韻之鐘也有著墨,劇情是由男主角經過紀念公園時,看到一位導遊正在對遊客介紹莎韻之鐘,而故事講完後便帶出一段遙想畫面,莎韻是由Kulilay Saya(張惠春)飾演(Sayon由Saya飾演,很可以),背景音樂理所當然就是前述那首經典的「サヨンの鐘」,只不過是台語翻唱版,也就是台灣人較熟悉的國語歌「月光小夜曲」(後改編為台語歌「莎詠),沒看過電影的網友可以點這裡看這四分多鐘的橋段。 (點此)

 

  莎韻之鐘的相關故事還很多,比如現在看到的鐘並不是當年總督府送的那個鐘,那原本的鐘哪裡去了?還有為什麼當年總督府要送鐘(絕不是為了給莎韻 "送終",相信我)而不是其他東東呢!這些就留給有興趣追究的網友自己慢慢估狗囉!

維基百科莎韻之鐘

 

踏查日期:20111126日、20171018

 

arrow
arrow

    海豚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