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義市保留不少日治時期的建築,串連阿里山相關的林業文化--阿里山林鐵園區、北門驛、檜意森活村、嘉義史蹟資料館及開幕不久的獄政博物館之後,就是一趟充滿藝術及人文的知性與懷舊之旅囉。
嘉義火車站
嘉義車站設於1902年,1912年銜接阿里山森林鐵路。不過目前的站房改建於1933年,其歷史、文化、藝術價值使得該站於1988年公告為市定古蹟。趕緊來看看這個熱鬧的大站長什麼樣:
嘉義站站房是 "典型早期現代主義下的鋼筋水泥構造物,在立面開口及線腳部分飾以西方古典語彙的裝飾…" 書上介紹了許多,令人期待,但是呢…看不到、看不到、看不到、還是看不到…!因為車站大門口增建了一座水泥的遮雨走廊,雖然便利了乘客,但卻犧牲了古蹟的外觀,可惜!
走進站房,右邊是售票窗口,正前方是剪票口,通過剪票口即是第一月台。我站在這裡仔細欣賞著拱形直立氣窗及天花板。
回頭望出去。
站房兩側是候車室,據說早期還分為高級列車及普通列車的候車室呢!
嘉義站的前站與後站,站內以地下道相連,站外則以天橋相連。天橋走道兩側以英文名稱介紹著嘉義的景點及美食。
站在天橋上,可以看到偌大的站場、複雜的鐵軌…其實該站目前僅使用一座島式月台及一座岸式月台,不過早期還是兩條糖鐵的起點,再加上林鐵,可謂台灣最早的「三鐵共構」呢!
摩登的後站與古典的前站形成強烈的對比。目前後站已成為交通轉運中心,除了有計程車招呼站、各家客運公司,還有 "嘉義BRT"(公車捷運)總站。
後站站房內部
嘉義站也是「幸福100」其中一站,戳章圖樣為阿里山小火車。
順道遊 嘉義鐵道藝術村:位於嘉義火車站後站北方,是由一群當地藝術家組成的非營利協會所創立的,不定期展演各式活動。駐村藝術家將原來閒置於嘉義車站鐵道旁的倉庫加以翻修利用,將之彩繪為有風格的藝術工作室,經由他們的費心佈置後,鐵道倉庫已改頭換面,逐漸逐次地建立起周邊意象與風貌,已成為代表嘉義特色的新景點之一。
|
踏查日期:2011年10月11日
林業文化.日式建築小旅行
.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
嘉義市的林森西路有一座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車庫,以前是負責維修運材火車的地方,現在則開放為車庫園區。園區內展示多台除役的老車廂,還可以見到早期供柴油動力車調頭的轉車台,就連現在仍在運輸旅客的阿里山小火車也都是在此進行保養。照片是文化中心一側的大門及林森西路側的出入口(原則上必須從文化中心一側進出)。
園區內展示多台除役的老車廂。
轉車台~~
廁所
動力室規劃為木雕作品展示館~~
.北門驛
北門驛是阿里山鐵路的起點,啟用於1912年,是傳統日式木造車站,建材採用阿里山的檜木。實際的旅運業務早已轉至1973年落成啟用的新站處,原本的舊站則經整修後開放觀光,並被指定為市定古蹟。
很有氣氛的站牌!但2015年1月初造訪,木片站牌已看不到囉!
候車室~~
從月台側望向北門驛。
非常配合演出的阿伯
北門驛前有條老街,被改為觀光用的行人徒步區,也有許多日式房舍。其中,位於街角的這棟「玉山旅社」,在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,免於被拆除的命運,如今一樓規劃為咖啡廳,二樓為民宿,大約開幕兩年,在附近一帶逛累的話,不妨來此享用一杯 "公平貿易咖啡"。
.檜意森活村
嘉義新興景點「檜意森活村」,為日治時期林業開發所的官方宿舍,在徹底整修後,建置為 "全國第一森林文創.全台最大日式建築" (引用觀光折頁的說法);其中「嘉義故事館(KANO)」還是電影『KANO』的拍攝場景,整個森活村為將北門驛周邊景點擴充得更完整、更豐富、更好逛了!
這是北側的「一心二葉館(農業精品館)」,亦提供簡餐、小吃。
編號T30與T31的日治時期林務局員工宿舍,規劃為「嘉林故事屋」,可參觀日式房舍結構,並有專業志工導覽。
越過林森東路後可熱鬧了,眾多的文創小店、精品或特色紀念品,可真是每樣見了都想敗!有些館別採門票制,另外還有和服出租拍照(和服看起來不太專業便是...)。
編號T19的「營林俱樂部」為當年的飲茶娛樂空間,英國都鐸式建築在一大片 "檜町" 之中顯得特別突出,畢竟住歸住、玩歸玩嘛,住宅是傳統房舍,高雅的俱樂部當然要追求歐風囉。
.獄政博物館(嘉義舊監獄)
距離檜意森活村僅500公尺的獄政博物館也是開幕不久的景點,監獄對多數人來說都是謎樣的所在,所以沒被關過的人反而都充滿好奇想前往一探!其實我和菲利普對監獄很熟悉的(別誤會!不是我們被關過,而是我們之前參觀過高雄鳳山的日本海軍無線電信所(後來的明德訓練班)及綠島監獄),但老爸和老媽可就興奮了,一路上一直講些和監獄有關的冷笑話,不過看到老人家對這方面不會 "見古" 當然最好啦。
目前博物館採團體導覽參觀制,不需預約或登記,只要在9:30、10:30、13:30、14:30前集合即可,參觀時間約一小時。強烈建議行前參考獄政博物館官網,由於屬公家單位,一般週末雖然開放參觀,但國定假日可是不開放的哦。
左圖是入館前拍的,逃獄假人模型是攀在牆外(咦,你到底是要越獄還是想被關?)。其實最配合的是老媽,她說為了這個行程,刻意穿了條紋衣!不過老爸也很愛演!
夫妻倆越玩越開心,只說要他們假裝一下,沒想到我在構圖時,他們倆居然自己演起來了,你一言我一句,像電視上看到的那樣。
由於篇幅有限,其他照片就意思意思囉,若想看更詳細的遊記,估狗一下就一拖拉庫啦~~
順道遊 交趾陶館:位於嘉義市立博物館內地下一樓的交趾陶館,除展出作品,並有交趾陶特色、流派、製作程序、建築與應用等,展館空間也規劃得非常好,是一個好好認識與欣賞交趾陶的好所在。
展品豐富,內行的看門道,外行的看熱鬧
|
.嘉義史蹟資料館
最後參觀的景點「嘉義史蹟資料館」,與上面幾個距離稍遠,位於嘉義公園內。嘉義史蹟資料館原為日治時期神社附屬的齋館和社務所,建於1943年,內外建築保存完好,來此遊玩不僅欣賞建築,還可認識嘉義歷史、產業、教育、民俗、城區發展…好玩又好看,非常推薦哦!
首先是參道。台灣光復後,嘉義神社改成忠烈祠,照片中的忠烈祠牌坊位置,想必原本是一座鳥居吧。鳥居和神社主體建築拆掉了,不過石燈籠保留尚完整。
通過牌坊,右側便是當年被忽略反而得以保存下來的齋館和社務所,曾由國軍828醫院借用,歸還嘉義市政府後,市府委託專業單位研究修復,最後,兩棟建築於1998年10月核定為市定古蹟,定名為「嘉義市史蹟資料館」,並於2001年9月15日開館啟用。
齋館和社務所修復得非常漂亮,走入圍牆內,眼睛為之一亮。
館內展示有關嘉義的人與嘉義的事,是瞭解嘉義歷史人文的最佳處所,唯館內禁止拍照,所以這裡就再貼幾張建築外觀的照片。
除了齋館和社務所之外,原神社境內的手水舍、高麗犬與神輿庫亦保留了下來。
至於神社主體建築呢?原本光復後被改為忠烈祠,卻毁於1994年的一場火災,之後改建為目前這座62公尺高的射日塔(源自原住民的射日傳說),成為嘉義市的新地標。
最新踏查日期:2015年1月3日